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新能源汽车的“智造”奇迹,万亿之城再出发!

元描述: 探索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的智能制造奇迹,见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常州“万亿之城”的创新活力,领略“新能源之都”的未来趋势。

这次调研行,我们走进了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感受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造”奇迹。从智能化的生产线到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从百万级豪华电动车仰望U8到“新能源之都”常州的城市活力,这是一趟充满惊喜和感动的旅程。在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也看到了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无限可能。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智能制造的未来已来

作为比亚迪在华东地区的“C位”生产基地,常州超级工厂占地2580亩,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主要生产元plus、海豹、海狮07EV三款潮流车型。这里不仅拥有庞大的规模,更拥有智能化的生产线,每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走进工厂“腹地”,仿佛置身未来科技世界。智能机器人“挥舞铁臂”,加码生产,汽车主线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总装车间里,目睹了新能源汽车从零件组装到整车下线的全过程。不仅如此,工厂内还设有严格的质量检测环节,确保每一辆车都经过“千锤百炼”才驶出工厂大门。

“这简直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孵化器’!”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裁徐香感叹道,“参观完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我深深震撼于它规模和自动化程度,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感到骄傲。”

技术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的背后,是比亚迪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比亚迪拥有超10万名工程师,研发投入累计达1400亿。2023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近400亿元,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8万项,授权专利超3万项,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申请32项、专利授权15项。

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DM技术,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更以其低油耗和长续航的优势,直击消费者的需求。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超过302万辆,2024年上半年销量位居榜首,同比增幅28.8%。

“比亚迪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和成果令人惊叹!”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成君表示,“相信比亚迪将会继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为全球绿色出行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易四方、云辇,比亚迪的“技术鱼池”

除了智能化生产,比亚迪在智能科技领域也不断突破。在常州武进仰望中心,我们体验了比亚迪最新智能科技的创新成果,包括代表比亚迪“技术鱼池”最高水准的仰望汽车。

仰望汽车拥有两大颠覆性核心技术:易四方和云辇。易四方技术可以让汽车实现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极致功能,而云辇技术则可以实现智能悬挂调节,提升驾乘舒适性和安全性。

“仰望U8的易四方和云辇技术,颠覆了我们对汽车的传统认知。” 扬子晚报副总编辑薛兵表示,“这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新能源驱动城市发展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推动了常州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万亿之城”的常州,正在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常州工厂与当地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不仅增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常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实际出发塑造产业新优势。” 苏州日报社总编辑常新表示,“希望两座城市互相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更多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1.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主要生产哪些车型?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主要生产元plus、海豹、海狮07EV三款潮流车型。

2.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如何?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拥有智能化的生产线,汽车主线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每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3. 比亚迪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突破?

比亚迪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第五代DM技术、易四方技术、云辇技术等。

4.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对常州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推动了常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常州“万亿之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常州“万亿之城”正在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6.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快全球市场布局,为全球绿色出行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结论

比亚迪常州超级工厂是智能制造的典范,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常州“万亿之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让我们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在未来,比亚迪将继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为中国制造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