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从“煤城”到“智造之都”,产业蝶变的“加减法”
元描述: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正以产业蝶变的“加减法”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聚焦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
引言:
徐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城市,曾以“煤城”闻名天下。然而,近年来,徐州正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告别“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过往,朝着“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画卷迈进。从传统重工业到创新产业集群,徐州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产业蝶变,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传奇。
工程机械:徐州的“金字招牌”
徐州,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工程机械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徐工集团、海伦哲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着徐州“智造”的硬实力。
- 徐工集团: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领跑者
徐工集团连续三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产品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汽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压路机等16类主机位居国内行业第一,起重机械、移动式起重机、水平定向钻机持续保持全球第一,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稳居全球第一阵营,装载机跃升至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 海伦哲:特种车辆制造领域的“明星”
海伦哲专注于高空作业车、电力应急保障车、应急排水车以及消防车等专业机械的制造。在今年夏汛期间,海伦哲的抢险车奔波在多个受灾现场,为抢险人员提供强有力的应急电源车保障服务和技术支持。
- 创新驱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徐州坚持把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围绕工程机械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形成了1家千亿元、100家亿元以上、1000家中小企业的“1+100+1000”企业创新矩阵,累计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
产业升级: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徐州的步伐从未停歇。除了工程机械产业,徐州还积极培育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涵盖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三大未来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绿色低碳能源:引领可持续发展
徐州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布局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发展氢能产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新材料: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徐州的东方雨虹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8000吨高性能密封材料项目,成功实现了“五证连发、拿地即开工”的高效流程,展现出徐州在新型材料领域的发展潜力。
四链融合:高质量转型的“金钥匙”
徐州的产业蝶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的。
- 创新链: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徐州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涌现出一批像瑞马智能这样的科技型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 产业链:聚企成链、聚链成群
徐州围绕工程机械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
- 资金链:畅通资金流,为发展“加速”
徐州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 人才链:汇聚人才,激发活力
徐州致力于营造优越的人才环境,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能级提升:以“头马之姿”奔向未来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正以“头马”之姿,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迈步奋蹄,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
-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探索“中国深度”
徐州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在卧牛山地下深处持续科研攻关,在地下空间探测、地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开拓“中国深度”。
- 区域协同:共建美好未来
徐州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发展红利,共同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总结:
从“煤城”到“智造之都”,徐州的产业蝶变,展现出这座城市转型升级的决心和能力。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四链融合,徐州正以“头马之姿”奔向未来,为江苏“继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常见问题解答:
- 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有哪些优势?
徐州拥有完善的产业链、雄厚的制造实力、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人才资源,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徐州如何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
徐州聚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三大未来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措施,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 徐州如何实现四链融合?
徐州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产业基金、优化人才政策等举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 徐州如何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徐州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发展红利,共同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 徐州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徐州将继续聚焦产业强市,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加速转变,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徐州的转型发展对其他城市有哪些启示?
徐州的转型发展经验表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